封面图片源自:This work, “SARS Cov-2”, is a derivative of “TAXONOMÍA SARS-CoV-2” by Wikimedia Commons, used under CC BY. ” SARS Cov-2 ” is licensed under CC BY by [William Ding].
若您在阅读本文后有问题想提问,请点击下列相关链接,您将得到简要的专业回答。
(本网站将在2020年5月2日更新,以便为您带来最新研究成果。)
(文中数字符号注释代表本文引用的相关文献。)
A. 细菌与病毒之间到底有何区别?
- 细菌和病毒有什么区别?
细菌和病毒的主要区别在于细菌可以独立分裂繁殖。如果说人的细胞像一个大都市的话,那么细菌就是一个小镇:它不具备人体细胞所有功能,但它具有人类细胞部分功能。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能够复制自己的DNA(遗传信息)。它们有着自己的新陈代谢与DNA复制机制。所以,抗生素只能在对抗细菌感染中发挥作用。抗生素主要通过改变细菌DNA的复制机制等方面来抑制细菌繁殖。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细菌都是有害的,许多常年栖息于健康人体当中的细菌不仅对人体无害,反而能使人体更为健康!但当有些细菌发作时,它们会引发人体感染和导致严重疾病,如霍乱、肺结核和令人闻之色变的黑死病等。尽管如此,自抗生素发明以来,许多细菌性致病源疾病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已被大大降低,而部分疾病也已被根除。

若人类细胞是一座城市,而细菌细胞是一座城镇的话,那么,一个病毒颗粒好比是一个装有遗传信息的瓶子。病毒种类通常被分为两种:有包膜或无包膜病毒。而病毒“包膜”的意思则是指部分病毒外面包裹着一层脂质膜。无论病毒有无包膜,每个病毒都有一个衣壳(瓶子)和一个基因组(瓶中的遗传信息)。病毒具有感染细菌或动物细胞的能力:它们通过穿越宿主细胞的细胞膜并挟持细胞内“读取”人类遗传信息的机制,以复制病毒的遗传信息,从而凭借“细胞之手”产生更多的病毒基因组和病毒颗粒。而这些新的病毒颗粒则通过摧毁宿主细胞的方式,并从它们感染的细胞中挣脱出去并感染下一个健康细胞。目前,由病毒引起的常见疾病包括流感、艾滋病毒、麻疹和疱疹……。医生通常通过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被病毒感染的患者,但这些抗病毒药物也并非能对抗所有病毒的“灵丹妙药”。
这里推荐一个有关本知识点的精彩视频,请看这里!

2. 如果我感染了病毒,我可以服用抗生素吗?
抗生素对抑制病毒起不到任何作用。不仅如此,过度使用抗生素(盲目地试图用它们来治疗病毒性疾病)则有可能导致抗生素在人体中产生抗药性,从而导致以后无法抵御细菌感染。因此,各位在服用抗生素前,一定要遵从医嘱,千万不要擅自用药或使用过期药物。

3. 疫苗是如何帮您预防细菌和病毒感染的呢?
细菌和病毒性疾病均可以接种疫苗作为预防措施。疫苗是用来“训练”您身体中的杀敌部队——免疫系统——以防止未来某一特定疾病的袭击。接种疫苗时,您的免疫系统会学习应对此疾病时所采取的必要措施,并能及时发现细菌和病毒在入侵人体时所留下的蛛丝马迹并拉响围歼警报。
您若有兴趣的话,可以点击这里查看CDC关于疫苗的知识。

4. 生产疫苗需要多长时间?
从研究到实验再到批准这一系列过程而言,制造疫苗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首先,实验室的研究人员(科学家们)必须确保他们有可靠的科学依据来进行实验,并经过许多严格的接种试验步骤,确认其疗效并确保人体接种后的安全。并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才可用于人类。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通常可能一年以上的时间。而目前科学家们预估新冠病毒疫苗研发完成最快需要12-18个月的时间。(19)
B. 解读新冠病毒专业术语
5. “冠状病毒”,“新冠病毒”和“新冠肺炎”之间有何区别?
“冠状病毒”是一类病毒的统称。而“新冠病毒(nCov-19)”和“新冠肺炎(COVID-19)”虽被经常交替使用,但它们之间却有一些细微的区别(1):
“冠状病毒”是一个病毒种类。冠状病毒是一种包膜病毒(病毒外面具有一个脂质膜),它们使用正义单链RNA(基因组),其病毒颗粒表面上也具有蛋白突刺(S蛋白)。这类病毒通常有一个非常大的RNA基因组,科学家们可以通过它们独特的RNA复制策略来加以识别。而新冠病毒则隶属于冠状病毒的一个特定分支:贝塔-冠状病毒(β-coronavirus)集群,此家族群中还包括SARS冠状病毒以及MERS冠状病毒。
新冠病毒,也被称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病毒(SARS-CoV-2),即是目前全球疫情的罪魁祸首——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的名称。因此,我们不应将新冠病毒与SARS病毒混为一谈,后者是指造成2002至2003年全球暴发的SARS病毒。
新冠肺炎是指被新冠病毒感染后导致肺炎疾病名称。其症状包括发烧、咳嗽、以及呼吸困难等。

C. 新冠病毒小百科
6. 何谓“包膜病毒”?(2)
新冠病毒是一种包膜病毒,这意味着它的蛋白核外部包裹着一层脂质膜。脂质就好比脂肪,而构成新冠病毒脂质膜的分子则是一类特殊的脂类:两亲性脂类。“两亲性”这个词的意思是指每个分子中有一部分是亲水(溶于水)的,而另一部分则是疏水(不溶于水)的。顺带一提,新冠病毒使用正义单链RNA编码其基因组。


7. 冠状病毒被称作为一种“正义单链RNA病毒”,这是什么意思?(20)
“正义单链RNA”(+ssRNA)”是指新冠病毒储存其遗传信息的载体。病毒的遗传信息也可被理解为它的制造指令,一旦病毒成功潜入细胞,它就会一步一步地按照制造指令制造更多的病毒。这些遗传指令的储存载体多种多样。病毒可以使用脱氧核糖核酸(DNA)或核糖核酸(RNA)作为它们的基因组。病毒的DNA或RNA基因组也可以被分为单链或双链。如果双链DNA或RNA看起来像梯子的话,那么单链DNA或RNA的形状则看起来就像被纵向锯成一半的梯子一样。
新冠病毒使用RNA作为基因组,所以它是“RNA病毒”。它的RNA基因组是单链的,所以它是“单链RNA病毒”。那么这个“正义”部分指的又是什么呢?
正义RNA病毒具有可以立刻挟制宿主细胞复制机制,并胁迫健康细胞根据病毒的遗传指令(RNA基因组)制造病毒蛋白。一旦这些病毒蛋白质被生产出来,它们即可迅速组装成新的病毒颗粒并感染更多的健康细胞。相反,反义RNA病毒有一个几乎利用镜像复制的制造指令(RNA基因组)。反义RNA病毒必须经过一个镜像拷贝过程,才能依照其镜像拷贝后的遗传指令(RNA基因组)制造更多的病毒颗粒。
所以这里概括一下:
- 正义 = 即刻便可使用
- 单链 = 一条RNA链,而非两条RNA链
- RNA = 病毒的基因组是RNA而非DNA构成的


8. 新冠病毒是如何感染健康细胞的?(3)
我们对此做了延伸性解读!请点击这里查看。您也可以在此阅读中文版的科普小常识。
(以下为该文概述)
在前文中,病毒被称为“装有信息的瓶子”。当我们观察病毒感染细胞的方式时,可以将它们视作携带着致命病毒的的坏蛋。当坏蛋接近细胞这座“城市”时,它首先偷偷地穿过城墙,然后在城市中散播病毒,然后利用这些信息来为自己制造更多的坏蛋和盟友。而新冠病毒也不例外:它专门攻击肺细胞,并以一种蛋白质作为“钥匙”,使其穿越肺细胞的细胞膜并将进入健康细胞当中。这个“钥匙”便是S蛋白。当S蛋白与目标细胞上的受体(锁)结合时,感染过程就开始了。
2019年新冠病毒的S蛋白受体位于人类肺细胞表面。病毒与细胞表面受体相结合,并利用这种结合来穿越细胞膜,将其携带的“信息”进入细胞内部。一旦病毒信息被释放到了细胞当中,它就会挟持细胞内的工作机制(各种调节RNA、酶与蛋白)来为它自己复制并制造更多的病毒颗粒。新冠病毒与细胞受体结合后会使宿主细胞产生更多的S蛋白。有证据表明,这种S蛋白的增加会致使病患呼吸困难。

9. 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此次的全球性流行病会逐渐消散吗?
一般情况下脂质包膜对脱水以及极端温度十分敏感,这些情况都能降低新冠病毒的传染性。(6)尽管部分研究表明病毒传播可能会在高湿度的环境中有所下降(17)
,其他研究则提出结论说高湿度和与炎热的气温对病毒的散播不会造成任何影响。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持续采取社交隔离措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无法指望着新冠病毒因气温攀升而逐渐消逝。
10. 新冠病毒与SARS病毒相比如何?
目前,新冠病毒的致死率比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病毒)或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MERS病毒)都要低,致死人数相对少。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SARS病毒的总致死率约为11%。MERS病毒的总致死率约为34%。尽管如此,目前很难对新冠病毒的致死率作出准确评测,但目前的估测大约是3.4(16)。值得注意的是,新冠肺炎的死亡率高于普通流感,因此,人们应采取更为严格的防护措施。总的来说,对新冠病毒保持高度警觉是十分重要的。
D. 新冠肺炎小贴士
11. 新冠病毒会造成永久性肺损伤吗?
新冠病毒确实可导致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在一些患者出现严重呼吸困难的病例中,医生在患者肺中观察到一种 叫作肺部毛玻璃样的结节,这表明肺中具有液体或肺脏内壁增厚。在新冠肺炎重症感染病例中,病患对病毒产生的炎症反应或称因子风暴可能是导致其肺部损伤的主要原因。(4)
12. 容易患上新冠肺炎重症的人群是哪些?
容易患上重病新冠肺炎的人群包括老年人以及具有以下严重基础疾病的人,包括心脏病、肺病、或糖尿病(5)患者。
13. 一个人被感染后要多久才会产生疾病相关症状呢?
新冠肺炎典型的潜伏时间(感染和症状开始显现之间的时间)似乎是5.2天,而大多数感染者出现症状的时间为14天(9)。话虽如此,许多人可能处于无症状状态(不显示症状)或只有轻微的像流感样症状。但有些人甚至在症状明显产生之前就具有传染能力了。如果你自认为接触了新冠肺炎患者的话,最安全的做法就是在家中自我隔离14天。如果你在这14天之内出现症状,你的隔离期就得重新开始计算。新冠肺炎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干咳、和呼吸急促(1)。
14. 如果我出现了新冠肺炎相关症状,我的传染力能持续多久?
大多数人出现症状后传染力平均能持续20天 (全球病例研究显示,最少8天,最多长达37天)。如果您出现了症状,请务必按照当地医疗人员的指示进行自我隔离,但同时您应知道您的传染力最长能维持40天。(10)
15. 新冠肺炎能否通过母乳喂养的方式传播或在怀孕期间由母亲传染给胎儿?
最近的一项研究对6名在怀孕期间患有新冠肺炎(16)的孕妇进行了研究,发现胎儿并没有从母亲那里感染病毒。有趣的是,尽管这些胎儿并没有感染新冠病毒,他们的血液中却有着针对这种病毒的抗体。值得注意的是,这项研究的样本数量非常小,在得出准确的结论之前,科学家们仍需要对这个问题采取更多的研究。目前就新冠病毒是否可以通过母乳进行传播一事还尚未获得确定答案。
若您想获得有关携带病毒的母亲应如何保护婴儿的详细信息,请参阅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相关指南。

16. 儿童是否有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
老年人和那些具有潜在健康问题的人最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所有年龄段的儿童都会感染上新冠病毒,但他们通常表现出的症状会比成人患者更轻。话虽如此,年幼的儿童,尤其是婴儿,似乎更容易受到感染。(7,8)
但儿童和婴儿的总死亡率明显低于成人。然而,目前还不清楚在孩童患有潜在呼吸道感染(如哮喘)的情况下病毒会对儿童产生何种影响。
请您务必确保孩子们能注意个人卫生,自觉采取社交隔离措施。
17. 肥皂洗手真的足以杀死病毒吗?它们是如何杀死病毒的呢?
没错!新冠病毒的首要预防措施就是用肥皂和热水洗手。如前所述,这种病毒对高温很敏感,这就是为什么用热水冲洗是一种防病形式。然而,日常洗手对病毒的真正杀灭能力是在于使用肥皂——任何肥皂都可起到极好的效果。您大可没有必要使用特殊的抗菌肥皂(抗菌并不意味着抗病毒)。肥皂,就如病毒脂质膜上的两亲性脂质一般,是两亲分子(两亲分子意味着这些分子有一部分是亲水(溶于水)的,另一部分是疏水(不溶于水)的)。当肥皂分子接触到病毒的脂质膜时,它们就能起到撕裂病毒脂质膜的作用。没有这层膜的话,病毒就等于丢失让它们感染细胞的“钥匙”,病毒也就被灭活了。因此,每个人可以采取的第一个防患措施便是定期使用肥皂及热水洗手。
欲了解更多,请看这篇精彩的《纽约时报》文章。

18. 目前有哪些物质被证明具有杀死病毒的能力呢?我应该用什么来清洁家具表面呢?
美国环境保护局(EPA)编制了一份清洁剂清单(link here),这些清洁剂是有效的冠状病毒灭活剂(使病毒失去传染性)。这份清单是根据病毒生物学以及历史上对抗同一家族(包括SARS病毒以及MERS病毒)的冠状病毒的候选清洁剂当中整理出来的
《医院感染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也汇集了已知研究中总结出的11个潜在清洁剂(此处数字代表浓度):
- 次氯酸钠(漂白剂):0.1%
- 酒精(乙基或异丙基/外用酒精):62-71%
- 过氧化氢:0.5%
请注意接触清洁剂时间长短的重要性。让清洁剂在您想要消毒的物体表面停留几秒钟,然后再擦去。就技术上而言,病毒应该很快被灭活,但最好给清洁剂更多的时间来发挥作用。
仍需注意的是,能有效杀死病毒的酒精浓度须在62-71%以上。这意味着大多数饮用酒精所含的乙醇浓度不足以有效杀死病毒。还请注意,饮用异丙醇(消毒酒精)或研究级的乙醇是非常危险的,可能会导致脑损伤、永久性失明或死亡。
虽然酒精和含酒精的洗手液已被科学证明可以杀死病毒,但用肥皂洗手更为简便。
移除水槽周围的物品也是个好主意,因为洗手时四溅的水滴会将病毒颗粒带到附近的物体上。水槽四周的台面也应定期用稀释的漂白水擦拭(浓度百分比请见上文)。
19. 病毒能在体外存活多久?
如果患者咳嗽并将唾液或其它黏液传播到坚硬的物体表面的话,病毒可以在坚硬的表面上存活一段时间(12),尽管研究人员估计其存活时间在3到9天间不等。专业人员建议使用上述清单中的清洁工具定期擦拭门把手、橱柜把手、柜台、桌子等表面。请经常在高温水里洗衣服,并确保把它们完全烘干。在没有烘干机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在阳光的照射下将衣服晒干,也是一种办法。
20. 病毒是如何传播的?
病毒主要通过与人直接接触或通过飞沫传播。因此,与他人保持至少6英尺(约1.8米)的安全距离,是预防病毒传播的良好手段。不仅如此,经常用肥皂洗手也很重要,这样一来,您的手接触物体表面时所粘附的任何病毒颗粒就无法伺机进入您的体内。
病原体主要通过人体粘膜进入您的身体——包括您的鼻子,嘴,还有眼睛(13)。洗手前请不要用手触碰脸颊,也请您考虑每天定期用肥皂洗脸。
截止2020年4月4日更新: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目前表示,一些人可能在没有症状(已经感染但却没有症状)或产生症状前(最近感染但尚未出现症状)的情况下仍然通过说话、咳嗽、或打喷嚏的方式传播病毒。因此,建议在公共场合戴上口罩并保持人与人之间的社交距离。
21. 我看到有很多人戴着口罩。这些口罩真的有用吗?
截止更新于2020年4月4日: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现在建议在公共场所使用口罩,特别是考虑到该局已检测到新冠病毒的无症状和症状前传播途径。口罩也许不能预防病毒感染,但可以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
此外,许多人选择在公共场合穿戴外科医用口罩或防颗粒口罩(N-95)。
外科口罩可以为您提供对病毒的保护,特别是当您正在照料生病患者的时候。然而,它们存在着潜在问题。调节外科口罩是病毒从您的手转移到粘膜上的途径之一。此外,含有病毒颗粒的气溶胶仍然可以在您呼吸时通过口罩和皮肤之间的缝隙进入人体。如果您选择戴口罩,请在此参阅世卫组织关于何时以及如何使用口罩的相关指南。同时也请您注意他们提出的关于如何安全摘下口罩的建议。
N-95口罩(防颗粒口罩)在正确佩戴时比外科口罩更能良好地预防病毒。经常使用N-95口罩的医护人员必须接受适当的培训以便适当调整口罩,使所有密封部位能为他/她带来真正的保护。如果您选择戴N95口罩,请务必查看如何正确调整口罩与脸颊的密封部位。(14)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指示,如果您咳嗽或打喷嚏的话,戴上口罩会是一个好主意。然而,戴口罩并不足以完全保护他人免受病毒感染。如果可以的话——请您呆在家里。我们必须采取任何可实行的措施来限制毒品的传播。
需要注意的是,口罩是免疫系统病患者、医疗专业人士、和医护人员的重要个人防护装备,如果口罩短缺的话,则有可能会影响整个医疗系统。目前有几个国家存在口罩短缺的情况下,个人盲目囤积会使得口罩短缺现象更为严重。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指导方针,在一般情况下应该尽量使用布面覆盖物就可以阻挡病毒感染。
22. 如果我认为我染上了新冠肺炎怎么办?
如果您认为您已染上新冠肺炎并还未表现出任何严重症状的时候,请打电话给您的医生并依照他们所提出的指示去做。官方目前的建议是请您呆在家里,远离他人。如果您发觉您有以下“警报信号”的话,请立即寻求医疗救助。这些症状包括:
- 呼吸困难或呼吸急促
- 胸部具有持续性疼痛或压迫感
- 意识模糊感
- 具有淡蓝色的嘴唇或脸
如果可能的话,请提前打电话通知医疗中心,并告知他们您怀疑自己已感染上新冠肺炎。
更多信息请参见CDC的指南。
参考文献
- Sun, P., Lu, X., Xu, C., Sun, W., & Pan, B. (2020). Understanding of COVID‐19 based on current evidence. 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 doi: 10.1002/jmv.25722
- Rey, F. A., & Lok, S.-M. (2018). Common Features of Enveloped Viruses and Implications for Immunogen Design for Next-Generation Vaccines. Cell, 172(6), 1319–1334. doi: 10.1016/j.cell.2018.02.054
- Fehr, A. R., & Perlman, S. (2015). Coronaviruses: An Overview of Their Replication and Pathogenesis. Coronaviruses 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 1–23. doi: 10.1007/978-1-4939-2438-7_1
- Bernheim, A., Zhu, WJ, T., JF, C., Huang, LT, P., … Hansell DM. (2020, February 20). Chest CT Findings in Coronavirus Disease-19 (COVID-19): Relationship to Duration of Infection. Retrieved from https://pubs.rsna.org/doi/10.1148/radiol.2020200463
- If You Are at Higher Risk. (2020, March 12). Retrieved fromhttps://www.cdc.gov/coronavirus/2019-ncov/specific-groups/high-risk-complications.html
- Cascella M, Rajnik M, Cuomo A, et al. Features,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Coronavirus (COVID-19) [Updated 2020 Mar 8]. In: StatPearls [Internet].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2020 Jan-. Available from: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54776/
- Dong Y, Mo X, Hu Y, et al.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2143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2019 coronavirus disease in China. Pediatrics. 2020; doi: 10.1542/peds.2020-0702
- Clinical management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 (SARI) when COVID-19 disease is suspected. WHO. (2020).
- Lauer, S. A., Grantz, K. H., Bi, Q., Jones, F. K., Zheng, Q., Meredith, H. R., … Lessler, J. (2020). The Incubation Period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From Publicly Reported Confirmed Cases: Estimation and Application.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doi: 10.7326/m20-0504
- Zhou, F., Yu, T., Du, R., Fan, G., Liu, Y., Liu, Z., … Cao, B. (2020). Clinical course and risk factors for mortality of adult inpatients with COVID-19 in Wuhan, China: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The Lancet. doi: 10.1016/s0140-6736(20)30566-3
- Kampf, G., Todt, D., Pfaender, S., & Steinmann, E. (2020). Persistence of coronaviruses on inanimate surfaces and their inactivation with biocidal agents. 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 104(3), 246–251. doi: 10.1016/j.jhin.2020.01.022
- Doremalen, N. V., Bushmaker, T., Morris, D., Holbrook, M., Gamble, A., Williamson, B., … Munster, V. (2020). Aerosol and surface stability of HCoV-19 (SARS-CoV-2) compared to SARS-CoV-1. doi: 10.1101/2020.03.09.20033217
- Guo, Y.-R., Cao, Q.-D., Hong, Z.-S., Tan, Y.-Y., Chen, S.-D., Jin, H.-J., … Yan, Y. (2020). The origin, transmission and clinical therapies on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outbreak – an update on the status. Military Medical Research, 7(1). doi: 10.1186/s40779-020-00240-0
-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about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2020, March 14).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dc.gov/coronavirus/2019-ncov/hcp/respirator-use-faq.html
- Rajgor, D. D., Lee, M. H., Archuleta, S., Bagdasarian, N., & Quek, S. C. (2020). The many estimates of the COVID-19 case fatality rate.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doi: 10.1016/s1473-3099(20)30244-9
- Zeng H, Xu C, Fan J, et al. Antibodies in Infants Born to Mothers With COVID-19 Pneumonia. JAMA.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6, 2020. doi:10.1001/jama.2020.4861
- Wang, Jingyuan and Tang, Ke and Feng, Kai and Lv, Weifeng,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Humidity Reduce the Transmission of COVID-19 (March 9, 2020). Available at SSRN: https://ssrn.com/abstract=3551767 or http://dx.doi.org/10.2139/ssrn.3551767
- Alberts B, Johnson A, Lewis J, et al.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4th edition. New York: Garland Science; 2002. Introduction to Pathogens. Available from: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26917/
- Adalja AA, Toner E, Inglesby TV. Priorities for the US Health Community Responding to COVID-19. JAMA.Published online March 03, 2020. doi:10.1001/jama.2020.3413
- Boundless. “Boundless Microbiology.” Lumen, courses.lumenlearning.com/boundless-microbiology/chapter/positive-strand-rna-viruses-in-animals/.